盡管今年工程機械行業面臨的困境10年不遇,但安徽合力推進研發管理信息化的步子并未因此放緩。
記者近日從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合力)證實,該公司已與德國SAP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將全面部署產品生命周期管理平臺(PLM)。
在合力董事長張德進看來,先進的以PLM為抓手的管理信息化將推動合力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變革。無論被動或主動,合力一直在謀變。
據悉,該公司在2010年重新評估了自身未來10年的信息化道路,開始了新的信息化體系的規劃,2011年進入實施階段。
“那是公司啟動的第五次管理革命。”張孟青如此形容合力自去年5月啟動的信息化工程。作為合力董事會秘書兼信息化部部長,張孟青見證并親自參與了公司信息化改造的全過程。
之所以有這樣一番感慨,是因為“企業朝著集團化方向發展,必須有一個能夠全面支持未來業務發展的平臺。”張孟青的堅定溢于言表。
風光和壓力
20余載中國叉車行業的排頭兵地位讓合力充分感受了頂峰的雄壯之美,但高處不勝寒,領導者的風光往往與壓力同在。
合力自1958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工業車輛、工程機械與關鍵零部件的研發、制造與銷售。經過50多年的發展與創新,目前已經形成了百億級的產業平臺,成為中國叉車行業的領軍者。
“做行業第一是很難的,一個負責任的企業不能抄襲,甚至連學習都要小心翼翼,所以來自內部的創新動力很強。”張孟青認為,只有管理體系包括研發體系的進步,才能實現產品的“智造”。
為增強研發核心競爭能力,合力2011年決定對現有IT系統進行改造,搭建研產供銷服一體化的PLM管理平臺,規劃中的IT系統就是朝著“提升研發協同能力,推動研發體系變革”的目標展開的。
之所以在2011年啟動新的信息化工程,源于合力的反思,其中就包括對自身研發體系存在問題的徹查。
“我們幫助研發人員創新的手段還不夠強大,在研發方面的規范性也還不足,而PLM可以在這些方面幫上忙。”張孟青告訴記者。
與此同時,“我們對產品上市的速度不滿意,同時客戶對新產品的滿意度也有待提升。”張孟青說,如果新產品錯過了最佳上市時間,那么仿造品便會迅速地占領市場。“大幅度提高對客戶需求的響應程度也是今后研發體系努力的方向。”
而解決上述兩方面問題,德國SAP公司可有所作為。
SAP中國區總裁蕭潔云在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時說,SAP將通過提供全球最佳實踐和一系列創新的解決方案,幫助合力變革研發體系,提升包括市場規劃、產品組合管理和創新文化等在內的研發核心能力。
據悉,合力將通過借鑒SAP全球行業智慧和本地實踐,重新規劃集成產品研發設計管理體系,構建長遠的管理信息化藍圖;同時,合力將使用PLM7.02解決方案,建立打通研產供銷服的研發平臺,并與優化的ERP平臺對接;另外,還將使用可視化企業解決方案及商務智能解決方案加強管理透明度,實現輔助決策支持等。
“小船”到“大船”
合力的信息化道路始于1994年。
據張孟青回憶,合力1994年引入了美國EMS公司的ERP系統,開始邁上信息化之路。2001年到2005年,合力策劃了從ERP到技術管理,從設計工具到財務管理等多方位的信息化工作,重新規劃了未來5~10年的信息系統建設方案。
在ERP方面,合力早在2001年就成立了合肥和諧軟件管理有限公司,專門定制開發管理軟件,在當年實現了公司的財務一體化管理。合力從ERP到技術管理,從技術平臺到財務,全部實現了升級。
張孟青總結道,合力的信息化走了一條實用主義道路。“能解決企業問題的就是好東西,當然前提是合適的成本。為什么后來轉變了?”
“這也跟企業發展壯大有關系。隨著企業日益發展,在任何事情上更不能出大的失誤,我們就希望有一個更好更強大更穩定的平臺作為支撐。”張孟青自問自答。2011年,合力與SAP展開合作,上了“大船”。
然而,記者在采訪中獲悉,SAPPLM在中國的用戶數量并不多,安徽合力此舉是否“草率”?針對記者的疑問,參與合力信息化項目的SAP中國區副總裁徐輝承認,其在中國用戶數量的確不多。
但徐輝進一步解釋稱,SAP在全球是一個領先的PLM平臺提供商,最關鍵的是,全球前十大的叉車企業里面有八家使用了他們的信息化解決方案。與合力的戰略合作,將使SAP在叉車制造和工業車輛領域實現了絕對的市場主導。
合力選擇SAP這艘“大船”的理由還在于,“選擇SAP公司最終的決策是非PLM因素起了主導作用,是否能和我們此前實施的ECC集成才是最終的判斷依據。”張孟青透露。
記者了解到,從SAPPLM7.02實施的角度看,合力是其在全球的首家用戶。“我們是第一個吃螃蟹的,存在一定的風險。”但張孟青認為,SAP是一家負責任的公司,在PLM上的投入也將持續不斷,合力能夠享受相應的成果。
理想和現實
SAP這艘大船究竟能幫合力解決哪些具體問題?能否為工程機械行業科學實施信息化提供借鑒?張孟青談了自己的看法。
據悉,合力的SAPPLM項目于今年5月31日啟動,預計明年5月16日上線,合力希望借此解決四方面的問題。
首先,規范研發業務和流程,重組產品及結構。這不是單純地來組合物料清單,而是在產品平臺、產品系列、產品型號、產品模組、產品零部件中貫徹新的設計理念,用這樣的方式做產品的設計工作。
其次,做業務協同。在研發的過程中,能夠讓所有的關節點,包括采購、制造、工藝等過程,都融合到研發過程中,而不是等一個階段交付后再進入下一個階段,這可以更好地進入并行工程。合力希望經過PLM體系的建設,為今后推進并行工程起到促進作用。
再其次是研發組織的體系需要調整,必須建立新的研發模式,比如矩陣式、強矩陣式,或者以項目制組織研發的過程,一定程度上能夠打破部門所有制和專業所有制的研發體系,讓專業人做專業事的理想能夠在一個小組里面協同完成。
最后是在研發的過程中能夠了解以往類似產品的成本情況以及市場的銷售情況,以及客戶的反饋情況。同時在確認研發結果之后,能夠有效地通過集成系統或者無縫的系統傳遞到制造過程、銷售過程及客戶服務過程中,使研產供銷服一條鏈全部打通。
“這對制造業確實是一種夢想。我們懷著這個夢想,希望能夠做到。我認為目前為止做到這一點的可能不多,我們希望用這條線牽引著我們往前走。”張孟青說。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合力的上述遠景能否順利實現,這期間還會遇到怎樣的問題,雙方能否戮力同心,朝著共同的目標前進,還有待觀察。
SAP和合力的故事不是已經結束,而是剛剛開始。
記者手記
終極目標
盡管這次合作對雙方都非常重要,但記者了解到,PLM系統只占到合力總目標的三分之一,也只是合力做研發體系核心競爭力提升工程的一條主線。
據合力董事會秘書兼信息化部部長張孟青介紹,合力將用這條主線牽引后面的工作,包含了組織創新、模式創新、產品創新,以及工具創新。
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僅是SAP的PLM系統,還包含了其他廠商的各種產品,都是整個項目的組成部分。它還包含了新的研發方法咨詢、三維設計體系的咨詢等,是一個多部門、多供應商、多產品的合作過程。
正如張孟青所言,規劃中的IT系統不僅要能夠幫助合力實現設計應用軟件和ERP系統對接,建立貫穿研產供銷服的協同設計平臺,打通部門壁壘,優化資源配置,縮短產品研制周期和減少更改次數;還需要實現產品結構的通用化、模塊化、系列化,縮短研發設計數據向生產數據轉變周期,從而最終提升研發協同能力,推動研發體系的變革。
合力的信息化建設追求的是一體化平臺,業務從頭到尾,從有想法到產品交付整個過程,用統一的平臺管理起來,由平臺化的體系支持研發的進度。
在張孟青看來,作為一家德國公司,SAP流淌著德國制造的血脈,登上這艘“大船”并不比20年前購買PC機的代價要高。
“我們看重了SAP從德國制造里面繼承下來的精細化和負責任的精神,我們想通過軟件體系將那些精神傳遞給合力,讓合力也具有這種精神能夠繼續向前。”張孟青說。
張孟青特別向記者強調,合力期望通過實施一系列SAP的解決方案,有效整合資源,提升創新實力,引領我國工業車輛產業升級,在更高層次、更大規模、更寬領域參與全球競爭。
是的,致力于打造一體化的信息化平臺,在更加激烈的全球競爭中游刃有余,這也許才是合力的終極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