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是世界無車日,在這一天,成都昔日最車水馬龍的天府廣場,變得寧靜而蔥綠。成都人用步行、自行車、公交車等方式出行,以此昭示呼喚綠色的心。在地產界,綠色環保同樣是聚焦的話題。有兩個好消息傳來,成都市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暨綠色建筑推廣工作會上透露,今年成都將力爭建成5-6個有示范影響力的大型綠色建筑,“綠色”面積要突破150萬㎡;成都多個酒店、舊樓啟動建筑全面翻新改造,以求降低能耗。
“早準備,早主動;不準備,很被動。”萬科董事局主席王石道出的邏輯,正在指引眾多品牌開發商角逐綠色環保之概念。2011年,在凱德、萬通、朗詩等傳統綠色建筑開發商齊聚成都的同時,以萬科、綠地、招商、藍光、世茂等為代表的主流房企也大張旗鼓地宣布了各自的綠色建筑開發計劃。
成都今年讓150萬㎡建筑“披綠”
記者從成都市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暨綠色建筑推廣工作會上了解到,到2015年,整個成都市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面積將達到500萬㎡。根據這一規劃,今年內,成都將力爭建成5-6個有示范影響力的大型綠色建筑;啟動10個以上大型示范項目,應用建筑面積達150萬㎡-180萬㎡。而即將啟動的天府新區規劃建設,也將全面推進綠色建筑理念。
相關人士還透露,根據會議精神,成都市將在城區內規模化應用地熱能源,在郊區縣根據自然條件采用水源能源,將是成都應用可再生能源的主要發展方向。下一步的重點扶持方向是公共建筑、中小學、幼兒園、醫院、辦公樓和一些大的開發項目。目前,成都已經將蒲江縣壽安鎮和新津縣興義鎮作為示范鎮,并積極在彭州市白鹿鎮等有條件的小城鎮開展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
綠色地產不是多種幾棵樹
細心的市民不難發現,近幾年來,所謂綠色地產的字眼,不斷充斥著不少地產項目的廣告詞中。什么是綠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不少市民誤以為,所謂綠色地產,就是修個公園,多栽幾棵樹,讓環境變得更加綠色而已。其實不然,相關專家舉例說,道路兩側是低碳的太陽能路燈、空調的供熱制冷依靠的是地源熱泵、居家的生活熱水,來自真空管太陽能熱泵熱水器等等,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綠色產品。
“不是說你的綠地越多就越綠色,而是指在建筑的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四川中原高級分析師何濤告訴記者,目前成都已有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面積約100萬㎡,比如剛剛封頂的成都來福士廣場,就采用了大量國際國內領先的綠色節能技術,開創性地采用了清水混凝土外立面,舍棄了涂料或飾畫等化工產品。這不僅能起到保溫功能,還避免了
裝修>裝修時產生大量建筑垃圾。此外,凱德風尚、摩瑪城、交大房產等旗下的多個項目,均采用了綠色節能。
成都主流房企緊盯綠色不放手
成都地產界對綠色地產并不陌生。記者了解到,成都是中國綠色地產開發的先行城市。早在2001年,成都市建設部門就積極推廣行業標準《夏熱冬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2002年初,錦西民園正式申報國家建設部第二批節能示范小區,2006年按照65%的節能指標進行高標準建設的“龍錦慧苑”成為成都市節能建筑的樣板住宅產品。
隨著成都市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暨綠色建筑推廣工作會的召開,以及一年一度的秋交會的臨近,有關綠色低碳方面的話題,再次成為成都房地產界關注的關注點。
“早準備,早主動;不準備,很被動。”這是萬科董事局主席王石解密萬科綠色建筑開發戰略時道出的邏輯。2011年的成都房地產開發市場,在凱德、萬通、朗詩等傳統綠色建筑開發商齊聚成都的同時,以萬科、綠地、招商、藍光、世茂等為代表的主流房企也大張旗鼓地宣布了各自的綠色建筑開發計劃。
據介紹,2011年,成都萬科將在城北五龍山項目和金色海蓉項目實施“綠色三星”標準,內容涵蓋節約用地與維護室外環境生態、節約能源與能源的循環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的環保等。此外,萬通成都公司計劃在未來5年,建筑開發量將達到1000萬㎡,節能減排的目標設定為244.55萬噸。而綠地、朗詩等成都分公司,也都在今年分別推出了綠色地產項目。
本地開發商角逐環保概念
在外地一線房企大舉綠色、低碳大旗的同時,本土房地產企業也不甘落后。藍光地產今年大舉啟動了“綠色”戰略,并將2011年列為“綠色生活年”。
據藍光地產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藍光試點“綠色地產”的首個項目,藍光·公館1881完全按國家綠色二星級
標準設計。其建筑熱工設計和暖通設計,完全符合國家節能標準。甚至連建筑體形、朝向、日照、通風等,都嚴格按照綠色建筑標準執行。四川藍光計劃2011年內,至少有一個項目將獲得國家綠色建筑三星級認證標準。而即將呈現的位于金堂的藍光城堡酒店項目,將是藍光2011年重點打造的綠色三星級酒店項目,而這一標準,是高于綠色住宅產品標準的。
本土另一知名房企成都置信在今年推出的多個項目中,也將推出綠色、低碳的精裝房。此外,成都大鼎世紀廣場因擁有四大頂尖科技,而成為成都低碳城市綜合體之一,憑借地源熱泵、新風智能系統VRV中央空調系統等多項優勢,引領成都CBD潮流。
來源:華西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