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引自十八大報告
在寧波,有個世界級的觀鳥天堂杭州灣濕地,在這里,可以觀賞到來自世界各地的珍稀鳥類。25日,記者冒著細雨,來到了位于杭州灣跨海大橋西側的杭州灣濕地。
時已深秋,高大的蘆葦、菖蒲已經枯黃,景象略顯蕭條。但是數以千計的冬候鳥紛至沓來,讓這里熱鬧非凡。“你們看,在水中悠閑戲水的是野鴨!它們幾乎年年都來這里過冬。”順著杭州灣濕地建設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胡咪咪的指引,記者看到在一人多高的蘆葦圍成的水域里,有一群正在戲水的小鴨子。
胡經理告訴記者,這群野鴨是月初飛來的,一直要到明年3月才離開,會在這里呆上5個月左右,“這些野鴨的飛行能力相當了得,長途跋涉上萬公里,從遙遠的西伯利亞甚至更遠的地方飛來。”
杭州灣濕地地處河流與海洋的交匯區,是西伯利亞、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徙路線中的重要驛站,是世界瀕危物種黑嘴鷗和黑臉琵鷺的重要越冬地與遷徙停歇地之一,也是我國東部大陸海岸冬季水鳥最富集的地區之一。
“全國共有20多種野鴨,已經有14種來過了,數量超過了1000只,其中包括全球瀕危的青頭潛鴨、花臉鴨等。預計下個月到明年1月,會陸續迎來更多的冬候鳥。”杭州灣新區濕地管理中心主任岑柏峰告訴記者。
據統計,到目前為止,杭州灣濕地中已經記錄的鳥類有213種,隸屬40個科。絕大多數是沿著“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徙線路”來這里繁殖、越冬或短暫停留的夏候鳥、冬候鳥或過境鳥,這些鳥的總量占了杭州灣濕地鳥類的70%。另外還有約占總量30%的雉雞、斑嘴鴨、戴勝、普通翠鳥、黑水雞等留鳥。
為了更好地保護鳥兒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總占地面積43.5平方公里的杭州灣濕地,目前向公眾開放的不足二十分之一。
沿著棧道行走,眼前的一片濕地中,植物明顯比其他區域更豐富。這片面積為75公頃的濕地,周圍種植著密密麻麻的菖蒲、香蒲、再力花、黃花鳶尾等植物,到了春夏季,還會有大片的睡蓮浮出水面。這里是濕地污水生態處理系統,主要是利用濕地植物生態系統對生活污水進行凈化,以減少直接排放對海洋環境的污染。
除了能看到大量的鳥類,杭州灣濕地還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麋鹿的家。“麋鹿又稱"四不像",在我們這片濕地上,共生活著23只。”胡經理說。
據介紹,杭州灣濕地共分為5個功能區域,分別是濕地教育中心和展示區、涉禽和游禽活動區、處理濕地區域、水禽棲息地區域、鷺鳥繁殖地及有林濕地區域。
“更好地改善濕地生態”
據林業部門調查,寧波現有2公頃以上的濕地面積389191.24公頃。天然濕地占全市濕地面積的53.5%。
多年來,寧波市政府一直十分重視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根據《寧波市加快建設生態文明行動綱要(2011-2015)》,我市今年新建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2個,分別是浙江韭山列島國家級海洋生態與自然保護區、杭州灣河口海岸濕地;國家級濕地公園1個,為杭州灣濕地公園;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1個,為象山港鳥類保護小區。
“濕地與森林、海洋一起并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寧波市林業局負責濕地生態保護工作的陳文炎介紹說,“但是由于多年來的圍海造田,特別是近年來大規模的灘涂養殖,我市沿海濕地遭到破壞。”由于之前一直缺乏對濕地保護的措施,對這些行為無法實施有效監管。
值得高興的是,今年12月1日起,《浙江省濕地保護條例》將正式開始實施,對占用濕地的開發建設、擅自開墾濕地、填埋濕地、擅自采集濕地野生植物、獵捕濕地野生動物、破壞濕地水生生物洄游通道等行為有了處罰依據。“《浙江省濕地保護條例》的實施,能更好地改善濕地的生態,促進濕地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文明的建設。”陳文炎說。
記者從林業局了解到,根據規劃,到2020年,全市90%以上重要濕地將得到良好保護,寧波受嚴格保護的自然濕地的比例將從目前的2.5%提高到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