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列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光伏產業,沒料到居然也遇上了一些附加值不高的傳統產業遭遇的壞消息。而且,從產銷量看,這類光伏產品主要為出口所用,更使得光伏企業仿佛遭遇了“滅頂之災”。
雖然企業可以反駁是美方企業將自己做得不好歸責于我方“傾銷”或“補貼”。但我們是否也應反思下,為何總要抵擋人家的“大棒”,把精力耗在應訴上。
為何不在努力實踐清潔生產和環保消費的國內市場找找機會,讓光伏產品走進我們身邊的千家萬戶呢。用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會長孟憲淦的話說,就是必須要掌握貿易主動權。“美國經濟不景氣,中國就成了替罪羊,這不會是第一次,但相信也不會是最后一次。”
全行業的同心協力也許能制衡美國的貿易保護。但是,這只能治標不治本。用不用還要人家說了算。要解決根本問題,就需要掌握貿易的主動權。
如何掌握貿易主動權,首先在于拉動內需。企業盼著我國有效務實的光伏產業政策,讓光伏產品走進千家萬戶。從而使我國這個全球最大的光伏制造國轉變為全球最大的光伏應用國。事實上,眼下國家推出的一系列鼓勵政策,尤其是光伏發電上網電價的確定,已讓人們對光伏應用的前景充滿了希望。
當然,要真正掌握貿易主動權,還必須讓企業的產品真正具備足夠競爭力,還必須在技術創新上狠下功夫,早日制定技術標準,占領新能源技術制高點,擁有定價話語權,不至于國內市場在接受這類產品時反而被國外競爭對手掘了便宜。
來源: 浙江日報
|